一、今年工作情况
(一)科技创新攻坚不断加力。一是迅速组建专班。第一时间组建工作专班,市县同题共答,各部门同向发力,印发专班工作方案。建立政策、项目、任务“三张清单”,紧盯4个主要指标、37项具体量化指标,实行挂图作战。二是抓好统筹调度。落实“月调度、旬专报、季讲评”工作机制,建立信息化调度平台,定期召开讲评会,亮成绩、晒问题,截至目前,“4+37”项量化指标和3张清单完成较好。三是突出宣传引导。省专报第11期岳阳典型经验《岳阳聚力推进万亿石化产业发展》获省长批示肯定:“做大做强做优,全力打造湖南万亿石化产业核心基地”,巴陵石化年产60万吨,己内酰胺产业链搬迁与升级转型发展项目推荐为加快构建4×4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标志性成果,农业核心关键技术攻关相关信息被《科技日报》、《光明日报》等中央主流媒体推荐3次,全市打好科技创新攻坚仗工作专报已出115期。
(二)科技创新能力不断提升。一是创新主体实现新增长。今年来,科技型中小企业共入库2533家,总量和增速均排名全省A类地区第二名。申报高新技术企业437家,净增高企148家,总数达914家,在全省排名前进一位。引进65名博士和900多名“双一流”高校硕士,引入省科技创新“三尖”人才33人,建成省级院士工作站、省级院士专家工作站7家,累计培育省、市级科技创新创业人才团队157个。二是投入产出实现新提升。在财政支出较为紧张的情况下,2023年市级一般公共预算安排科学技术支出1.8亿元,1-11月,地方财政科技支出达22亿元,同比增长37.5%。2022年全社会研发投入105.76亿元,排全省第三名。42个基础研究项目获得湖南省自然科学省市(岳阳)联合基金立项。1-11月,累计为264家企业发放知识价值信用贷款8亿元。全市已认定登记技术合同4391项,合同成交额439.21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59.82%和124.02%。三是技术攻关实现新突破。世界首台可变径斜井岩石隧道掘进机“天岳号”顺利始发。安排岳阳市“十大技术”攻关、“揭榜挂帅”、科技重大专项、重点研发计划等项目资金1490万元,创新“产学研用”合作模式,与中国科学院等25家高校院所进行合作,突破各类关键技术6项。聚仁化工申报的攻关需求已被列入全省2023年制造业关键产品“揭榜挂帅”榜单,预计2024年底实现产业化。
(三)科技创新平台不断壮大。一是积极融入省四大实验室。在全省率先推动“四大实验室”齐聚岳阳。洞庭实验室作为唯一落户市州的省级重点实验室,已举行挂牌仪式,实验室大楼已正式开工建设,并组建了汨罗长乐甜酒研发中心和华容芥菜研究中心;岳麓山种业创新中心洞庭湖区域中心与刘少军、印遇龙等8个院士团队,在优质鱼类繁育、畜禽繁育等方面开展了12个合作项目;湘江实验室区域创新中心围绕数字政府、智慧岳阳等领域,正在推进校地科技创新合作项目;芙蓉实验室区域中心正在对接筹建,基地建设项目已通过发改委批复。二是着力推进国省平台创建。君山区被农业农村部列入第四批创建国家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中科电气获批“电能高效高质转化全国重点实验室”,是我市首个企业参与建设的全国重点实验室。湖南科伦制药成功获批国家企业技术中心。湖南现代石化产业协同创新研究院正式挂牌。湖南省热塑性弹性体技术创新中心正式获批。截至目前,新增国家级、省级重点实验室,技术创新中心等科创平台61个。三是加快建设岳阳国家农高区。以屈原管理区为核心区的岳阳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升级创建岳阳国家农高区工作正加紧推进,已争取中央、省级财政资金2750万元,出台16条市级支持措施,现已开工建设总投资1.16亿元、占地面积20045㎡的岳阳国家农高区科创大楼,预计建设工期18个月,2023年屈原管理区涉农高新技术企业由2021年的3家增加至12家。同时,加速推进与省农科院、湖南农大、中科院亚热带研究所、岳麓山种业创新中心等大院大所大企的科技合作,共同实施全省水稻产业单产提升、优质鱼类育种及生态养殖、绿色种养循环产业(水牛养殖)等项目,成功举办首届“看禾选种”现场观摩会暨“湖南岳阳禾田议事”主题学术沙龙。
(四)科技创新氛围不断浓厚。一是市级高度重视。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工作,成立科技领导小组,市委常委会、市政府常务会今年先后6次专题研究科技创新工作,“四大家”领导出席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推进会暨全市科技创新大会,市主要领导亲自调度推动融入省“四大实验室”工作,并在全省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专题座谈会上作典型发言。二是县市积极跟进。湘阴荣获全国首批创新型县,汨罗即将获评湖南省第一批创新型县市,平江、华容、云溪成功获批建设第二批创新型县(市、区)。省级高新区实现六县市全覆盖,总数8个,排全省第一,岳阳经开区、岳阳高新区、临湘高新区、华容高新区获批湖南自贸试验区协同联动区。三是社会广泛参与。湖南聚仁化工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和岳阳凯门水性助剂有限公司分别荣获去年中国双创大赛全国总决赛成长组一等奖和今年的三等奖,聚仁化工获奖效应已经显现,40多家投融资公司争相投资,公司计划2024年递交上市申请。积极组队参加第六届全国科学实验展演汇演并荣获全国二等奖。高质量承办第44届湖南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组织开展以“热爱科学、崇尚科学”为主题的科技活动周,成功举办2023年岳阳市创新创业大赛暨现代石化专业赛。
二、存在的问题
(一)科技创新能力不足。全市全社会研发经费强度2.25%,分别低于全省(2.41%)和全国(2.54%)平均水平0.16、0.29个百分点,高新技术产业实力不强。今年我市高企914家,只占全省高企数量的5.54%,比株洲少339家,比衡阳少170家。
(二)科技型人才储备不足。岳阳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偏少,全省占比不到2%;顶尖人才资源相对匮乏,争取国家战略创新平台建设和重大资源的竞争力不足;人才分布不均衡,外国高端人才和专业人才主要在高校和培训机构工作。
三、2024年工作思路
2024年我们将认真贯彻晓明书记调研时“七个岳阳”要求,以更大力度推进科技创新工作。
一是科创融合兴产业。加大创新主体培育力度,深化科技金融改革,增加合作银行和资金池,力争完成科技型企业知识价值信用贷款备案10亿元,全面扶持一批基础好、潜力足的优质企业,全力打造一批科技小巨人、单项冠军、专精特新等创新型领军企业。聚焦“1+3+x”现代化产业体系,大力推进“大校、大院、大企业”协同创新,全面推动产业数字化、绿色化、高端化、集群化转型,助推我市现代石化、绿色食品等优势产业做大做强做优。
二是科技攻关强技术。坚持项目攻关,立足岳阳实际,大力推进“4+4科创工程”,实施一批省市“十大技术攻关”项目、“揭榜挂帅”科技重大专项和重点研发项目,争取在化工新材料、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电力新能源等领域突破8项关键核心技术,以科技赋能高质量发展。
三是建用结合拓平台。全力支持技术中心、创新中心、孵化平台、重点实验室、星创天地等平台建设,推动国家热塑性弹性体技术创新中心、临港国家高新区、岳阳国家农高区三个国字号品牌创建。加快推进洞庭实验室建设,持续完善产学研深度融合的体制机制,尽快实现省四大实验室实体化运行,植入产业链条,发挥平台作用。
四是引育并举聚人才。积极推动政校企三方战略合作、院士团队+基地(工作室)等模式,开展柔性引才;密切对接省“芙蓉人才计划”,落实“人才新政45条”,打造巴陵人才高地。我们将全力做好科技人才培育工作,推荐申报一批省科技创业领军人才(“拔尖”人才)、湖湘青年科技创新类英才(“荷尖”人才)、湖湘高层次聚集人才(“湘聚”人才),争取立项省企业科技创新创业团队项目2个以上,支持重点优势领域领军人才10名以上、发掘和培育优秀青年人才50名以上、择优遴选支持创新团队12个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