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阳市科学技术局对岳阳市政协九届一次会议第056号提案的答复

编稿时间: 2022-07-18 14:47 来源: 市科技局浏览量:1

民进岳阳市委员会:

贵单位提出的关于《关于打造长江中游地区科技创新高地 支撑引领省域副中心城市建设的建议》的提案收悉。现答复如下:

一、我市科技工作现状

(一)优化创新生态、营造发展环境

1、深化科技体制改革。2022年我市改革重点为:推进科技体制改革三年行动计划,创新重大科技项目立项和组织管理方式,完善科技项目“揭榜挂帅”机制,2022年岳阳市科技创新领域全面深化改革工作任务台账,创新科研成果评价机制,探索科研成果权益分配改革模式,推进科技型企业知识价值信用贷款改革。

2、着力构建大科技格局。依托市科技领导小组,对照《湖南省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科技创新高地规划》明确的“七大行动”任务,编制《岳阳市科技支撑省域副中心城市建设行动计划》,出台《岳阳市“十四五”加大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行动计划》。建立定期议事机制。协同推进重大平台构建、科技项目建设、领军人才引进、科技金融促进等工作,及时解决科技创新重点难点问题。

(二)推进科技绩效争先创优

3、提升全社会研发投入。2022年,全市科技系统开展全社会研发投入经费攻坚行动,召开培训会12场,培训人员1300余人,走访服务重点企业600余家,2020年全市研发投入62.63亿元,强度1.57%。2021年全社会研发投入平台数据152.10425亿元(2020年同期平台数据为88.83623亿元),同比增幅71.22%,强度预计达2.01%,平台数据完成较好的县区为:云溪区18.10亿元、经开区17.21亿元、新港区12.59亿元;湘阴县22.38亿元、汨罗市18.16亿元、华容县15.74亿元。研究开发人员27503人(2020年同期平台数据为16545人),同比增幅66.23%。平台数据完成较好的县区为:经开区4019人、新港区2623人、云溪区2110人;汨罗市2989人、岳阳县2948人、平江县2888人。

4、高新技术企业培育。2021年底,岳阳市高新技术企业数615家。高企认定每年分两批申报,2022年力争认定高新技术企业达到750家以上,高企认定每年分两批申报评审,一般为每年的6月与9月,第一批申报196家,完成较好的县区为:经开区33家、新港区25家、云溪区13家、岳阳楼区13家,汨罗市25家、平江县22家、湘阴县19家。2022年1-5月高新技术企业增加值达251.06亿元(排A类地区第二),完成较好的县区为:云溪区44.75亿元、经开区33.51亿元、新港区26.37亿元,汨罗市37.86亿元、平江县21.79亿元、华容县18.99亿元。高新增加值占GDP比重25.1%(排A类地区第四),完成较好的县区为:云溪区59.23%、经开区38.93%、新港区36.05%,汨罗市36.97%、平江县28.42%、临湘市26.74%。

5、科技型企业培育。2021年,我市对入库企业在知识产权申请、研发费用归集等方面实施专题辅导,加速非高企的科技型中小企业、规模以上企业升级高新技术企业进程。2022年力争入库企业达到650家以上,1-5月,全市科技型中小企业入库404家,完成较好的县区为:新港区61家、经开区51家、岳阳楼区26家,平江县57家、汨罗市44家、岳阳县35家。

6、推动科技成果转化。2022年,1-5月完成技术合同登记113项,合同金额24.67亿元(排A类地区第五);完成较好县市区如下:云溪区登记17项,合同金额43596.67万元;经开区登记21项,合同金额109487.8万元;岳阳楼区登记56项,合同金额2660.7万元;平江县登记4项,合同金额9920.81万元,汨罗市登记7项,合同金额69658.3万元;湘阴县2项,合同金额4150万元;岳阳县1项,合同金额200万元。推进科技金融服务,50家科技型企业在中行授信,授信金额约2.7亿元,共累计投放贷款1.9亿元,现有贷款余额1.7亿元;指导完成619家高企参与科技部火炬统计;完成科技成果转化、高企税收优惠等方面激励政策整理编制工作。4月份将开展技术合同认定登记培训和政府购买服务活动。

(三)培育重大科技创新平台

7、培育省级科技创新平台。国家热塑性弹性体技术创新中心顺利推进,4月,完成由湖南省科技厅牵头,中石化巴陵石油化工有限公司组织,中国石油化工集团有限公司谢在库院士等13位专家参加的院士专家创建方案论证会,6月以市政府名义向省政府提交了“关于申报组建国家热塑性弹性体技术创新中心的请示”。请求省人民政府与中国石油化工集团有限公司联合申报,依托中国石油化工集团有限公司直属单位中石化巴陵石油化工有限公司组建国家热塑性弹性体技术创新中心。2022年6月,“湖南省重污染工业废水处理与资源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四个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获批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四)推动科技创新引领计划产业链项目建设

8、出台《岳阳市科技计划“揭榜挂帅”实施办法(试行)》政策文件,实施一批市级科技重大专项、重点研发计划,突破一批“卡脖子”技术和重大成果转化瓶颈。

9、推动省重大科技项目建设。充分发挥科技项目引导带动作用,助力经济高质量发展。推进省“三高四新”战略产业项目建设,我市共实施省“100个科技攻关创新项目”9个,项目计划总投资17.01亿元,2022年计划投资4.8亿元,其中研发投入1.58亿元,其中新增湖南中创空天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6082船用带筋板型材研制”等项目3个,继续实施未到期项目6个。湖南省创新型省份建设专项。2022年湖南省第一批创新型省份建设专项全市争取资金322.09万元,市本级争取资金280.36万元。中央引导地方专项。2022年度已立项中央引导地方科技发展资金项目7个。预计争取资金700万元,其中市本级360万元。湖南省自然科学联合基金。2022年已立项湖南省自然科学联合基金24项,其中面上项目8项,青年项目8项,预计争取资金200万元,其中市本级200万元。主动凝练省重大专项或科技“揭榜挂帅”项目,市政府主要领导、分管副市长高度重视我市科技项目的建设工作,6月29日,市委副书记、市长李挚专程赴省科技厅与省科技厅李志坚厅长会商岳阳科技创新工作,6月23日市主管科技工作的张世愚副市长亲自带队到省科技厅,就湖南建长石化有限公司配套巴陵石化己内酰胺搬迁项目核心催化剂国产化工作与创新攻克5项“卡脖子”技术难题情况,向省厅主管处长和分管领导进行了专题汇报,省厅领导对此项目给予高度评价,并表示将予以重点支持,并提议由省科技厅和岳阳市共同发起该揭榜挂帅项目。为深化校地、校企合作,市科技局多次召集巴陵石化、湖南理工学院等单位开展科技重大专项项目凝练研讨会,推动我市重点产业关键共性技术开展产学研用联合。

10、健全人才集聚与培养支撑体系。大力实施《岳阳市加快省域副中心城市人才高地建设的若干措施》(“岳阳人才新政45条”),深入推进新时代人才强市战略。今年我市共有5个项目参加了省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组织的科技创新人才团队评审;共向省厅推荐了6位博士申报国家高层次人才计划项目,有望获得国家高层次人才计划项目支持。

(五)聚焦农业科技创新,乡村振兴事业蓬勃发展

11、深入推进科技特派员制度,充实科技特派员人才需求库,截至目前,在库“三区”科技人才达16人,省派科技特派员增至31人,市派科技特派员增至92人。集中开展“科技专家乡村行”志愿服务活动,为农户开展实用技术指导、良种良技应用、科技需求协调等志愿服务200余次。持续推进农高区创建,积极协调各方,完成农高区创建方案初稿,起草《创建岳阳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行动方案(征求意见稿)》。积极谋划岳麓山种业创新中心洞庭湖分中心落地岳阳,通过前期努力已与种业中心达成初步合作意向。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1.地方财政支持力度不够。地方财政科技支出长期以来处于全省倒数位置,财政科技投入力度较弱。由于财政资金紧张,导致对全市新增高新技术企业支持经费无法完全落实到位,市级科技计划项目大多数针对市本级,无法覆盖全市,县市科技创新积极性不高。

2.产业自主创新实力不强。受区域限制,激励创新环境不完善,政策力度不够大,政策落实有难度,在科技领军人才和团队、前沿技术攻关和重大成果转化项目引进上有欠缺,科技创新能力特别是原创能力不强,前沿性和战略性技术研发能力不足。

    三、后段工作举措

1、加快构建科技工作“大格局”。依托市科技领导小组,构建组织严密、机制灵活、协同高效的“大科技”格局。对照《湖南省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科技创新高地规划》明确的“七大行动”任务,加快编制《岳阳市科技支撑省域副中心城市建设行动计划》、《岳阳市“十四五”加大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行动计划》。

2、建设技术创新“大平台”。以国家热塑性弹性体技术创新中心创建为契机,以新型研发机构、省级科技创新平台建设为目标,整合带动高能级创新平台协同创新,提升全市体系化创新能力,为“三区一中心”建设提供坚实科技支撑。近期,湖南省人民政府将联合中国石化集团有限公司尽快向国家科技部申报国家技术创新中心。依托中国石油化工集团有限公司直属单位中石化巴陵石油化工有限公司,会同中科院相关院所、四川大学、北京化工大学等国内热塑性弹性体领域优势单位,联合下游应用行业龙头企业,共同组建国家热塑性弹性体技术创新中心,进行“一核心两支撑”建设布局,构建“七所两平台两基地”技术创新体系,在现有技术基础上突破一批核心关键技术,推动一批新产品产业化,解决当前“卡脖子”材料国产化问题,TPE行业整体达到世界领先水平,成为全球TPE“产品巨人”;开创国内全新产业链,建成若干个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集群,产品核心竞争力达到世界一流,辐射下游产值2000亿以上;培养一批全球顶尖的行业领军人才;通过5-10年的完善发展,打造国际一流的新材料科技创新平台,逐步引领世界TPE行业发展。

3、强化创新人才引聚。用好用活“人才新政45条”,坚持人才引领发展的战略地位,建好紧缺高层次人才库,借鉴“中创空天”模式,每年引进科技领军人才团队5个以上,带动技术攻关和产业化项目落地,促进科技人才、技术、资金等要素迅速集聚,培育一批引领能力极强的高新企业。

4、抓好科技重大项目建设。进一步完善我市科技创新计划项目组织管理方式,充分利用国内外优势创新资源,探索科技项目“揭榜挂帅”机制,拟在今年6月出台《岳阳市科技计划“揭榜挂帅”实施办法(试行)》政策文件,7月在全市组织开展重大关键技术攻关及重大科技创新成果转化“揭榜挂帅”工作,重点围绕石油化工、食品加工、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生物医药、节能环保等重大产业集群等方面,通过“揭榜挂帅”科技项目的实施,重点解决我市产业发展的关键核心技术、“卡脖子”技术、前沿技术等,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带动提升我市全省乃至国家相关产业的技术应用水平。建好市级重大科技项目库,重点抓好“十大技术攻关”项目,实施一批市级科技重大专项、重点研发计划和重大成果转化瓶颈。

5、完善创新驱动体制机制。一是建立省市自科基金。为了强化基础研究导向,激发创新创造活力,促进我市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与本地企业深度合作,经报市政府同意,拟建立“湖南省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 岳阳市人民政府自然科学基金联合基金”,目前,经我局与省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多次具体协商和修改完善,已拟出《湖南省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 岳阳市人民政府自然科学基金联合基金协议书》,呈报市人民政府对协议书进行审批,市司法局已完成合法性审查。报市政府同意与湖南省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联合签订。二是编制出台《岳阳市“十四五”加大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行动计划》、《岳阳市科技支撑省域副中心城市建设行动计划》。 为全面落实“三高四新”战略定位和使命任务,进一步加大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按照普华书记对省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湖南省“十四五”加 大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行动计划〉的通知》(湘政办发〔2022〕13号)的批示精神,岳阳市科技局牵头起草的《岳阳市“十四五”加大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行动计划》》(征求意见稿),已完成了全市24家部门单位征求收集对《岳阳市“十四五”加大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行动计划(2022-2025年)(征求意见稿)》的意见建议,对收到的18条反馈意见进行梳理,采纳其中13条,6月30日由市委副书记、市长李挚主持的市科技领导小组2022年第一次全体会议上原创通过该行动计划,报请市政府审定后以市政府名义印发。《岳阳市科技支撑省域副中心城市建设行动计划》现正在征求局县市区政府以及部门单位意见,修改完善后,以市政府名义印发。

6、促进科技发展“大融合”。一是促进区域之间科技融合。引导汨罗工程机械配套产业园、湘阴和平江高新区,主动融入长株潭发展,实现科技资源共享、平台共建、项目共推;加强与常德、益阳等市州对接,在国家农高区创建、重金属污染治理、洞庭湖水资源保护开发等方面紧密合作,助力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示范区建设。二是促进科技与产业相融合。沿产业链布局创新链,面向“12+1”产业链龙头企业和重点企业,制定科技帮扶服务方案。争取到2025年,全市认定科技型中小企业1300家、高新企业1100家,实现高新增加值1500亿元,GDP占比达到30%以上。三是强化科技金融支持,有序开展科技型企业知识价值信用贷款风险补偿试点,实施一批科技成果转化基金项目。

    四、科技创新标志性工程

将创新驱动发展作为核心战略,全面创建国家创新型城市,打造省域科技创新副中心,构建特色鲜明的区域科技创新体系,全社会研发投入GDP占比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创新要素加速集聚,创新生态显著优化,创新能力大幅提升,科技创新对新旧动能转换和高质量发展的支撑引领作用进一步增强。

1、强化创新载体建设。加快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创建国家热塑性弹性体技术创新中心,主动参与岳麓山实验室、芙蓉实验室等“四大实验室”和国家军民科技协同创新平台建设,全面构建以科技园区为基础、创新平台为引领、孵化机构为辅助的区域创新平台体系。“六县三区”实现高新区或农高区全覆盖,主导产业实现共性技术平台全覆盖,规模以上高新企业实现市级以上技术创新平台全覆盖,科技园区实现省级以上孵化器全覆盖。

2、强化加大研发投入。贯彻实施《岳阳市“十四五”加大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行动计划》,充分激发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等创新主体和社会力量创新投入的积极性,大力提升我市自主创新能力,进一步增强科技创新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支撑作用。到2025年,力争全社会研究与实验发展(R&D)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全省前列,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年均增长12%以上,科技创新综合实力明显提升。研发经费支出比例结构不断优化,企业主体作用更加凸显,高校和科研院所R&D经费占比逐步提升至6%以上,基础研究R&D经费占比达到8%。

3、强化创新主体培育。实施科技型企业“登高”行动,抓好科技型中小企业评价入库和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全市高新技术企业达1100家,入库科技型中小企业达1200家。实施科技型企业“晋位”行动,培育一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实施新型研发机构“倍增”行动,建设一批投资主体多元化、管理制度现代化、运行机制市场化、用人机制灵活化、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技术创新中心、产业研究院、中试基地等新型研发机构。

4、强化核心技术攻关。面向国家重大需求、省重点产业发展关键环节、市“12+1”产业链布局,滚动梳理卡脖子技术、反遏制技术、杀手锏技术、颠覆性技术“四张清单”,建立产业关键技术攻关和成果转化项目库,争取15项省科技重大专项、“十大技术攻关”项目、“100个科技攻关”项目,实施100项市科技重大专项、重点研发计划。在石油化工、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生物医药、品种选育、新材料、新能源等领域,突破50项以上关键核心技术。

5、强化科技成果转化。对接国家和省前沿领域布局,承接一批重大科技项目,取得一批引领性科技成果,培育形成一批新兴产业。推动工业软件、工业互联网、工业传感器、5G等技术,对电磁及磁力装备、炉窑燃烧器、工程机械和农业机械等传统产业进行数字化智能化改造升级。加大装备首台套、新材料及关键核心零部件首批次、首轮流片、软件首版次应用等政策支持力度,推广应用新技术新产品。全市新增高新技术产品和服务200项,开发首台套产品80项,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GDP占比达33%。

6、强化科技体制改革。贯彻落实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科技进步法》和国家、省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三年行动计划,实施科研经费管理、科技计划管理、科技成果评价、科技人才评价、科研院所改革等10项改革举措,建立覆盖技术转移、知识产权、科技咨询等领域的科技服务体系,提升科技服务业市场化、专业化水平,营造一流的创新创业营商环境。

感谢贵单位对科技工作的关心与支持。

打印】【收藏】【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