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工作总结和2023年工作思路

编稿时间: 2023-03-20 15:19 来源: 市科技局浏览量:1

2022年以来,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市科技战线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的重要论述及中央、省委重大决策部署,全面落实“三高四新”战略定位和使命任务,科技支撑产业发展能力显著增强,“十四五”科技创新实现良好开局,我局获评全国科技管理系统先进集体。

一、2022年工作亮点

(一)谋顶层设计,创新生态持续优化。坚持把科技创新摆在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着力加强前瞻布局、推动科技攻关、优化创新生态。一是党建引领持续深化。坚持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推动党组履行主体责任。将传达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作为局党组会、局长办公会、全局周例会的“第一议题”,认真落实局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青年理论学习小组等制度,兴起学习宣传党的二十大精神热潮。二是组织领导不断强化。成立由市长担任组长,分管科技工作的副市长担任副组长,26个单位为成员的科技领导小组。6月份召开了领导小组2022年第一次联席会议,有效增强了科技工作合力。三是创新政策集成优化。制定出台《岳阳市科技创新“揭榜挂帅”项目管理办法(试行)》《岳阳市“十四五”加大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行动计划》《岳阳市强化科技创新动力支撑的若干措施》《岳阳市动力支撑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实施方案(2022—2025年)》等文件,进一步完善了鼓励和支持科技创新的政策体系。

(二)重产业活力,创新能力明显提升。紧紧围绕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科技创新高地,不断推动创新产业发展,提升创新能力。一是研发投入指标攀升。组织开展研发经费投入指标集中攻坚行动,引导企业建立研发准备金制度,加强动态监测评估,指导企业提高填报数据质量。我市2021年度全社会研发投入达98.06亿元,研发投入强度提升至2.23%,同比增长0.66%,全省绝对值排第三,研发强度排第四,增速排第二,相较于2020年,该项短板指标有了质的飞跃,打出一记“翻身仗”。二是产业发展不断突破。预计净增高企150家,全市高企总数达767家;入库全市科技型中小企业达1169家。今年全市前三季度实现高新技术企业增加值达822.94亿元,排A类地区第二名;增加值增速19.04%,排A类地区第一名。三是科技成果转化加快。截至目前,我市技术合同认定登记项数达1070件;技术合同交易额突破200亿元。首次组织开展重大关键技术攻关及重大科技创新成果转化“揭榜挂帅”工作,搭建产学研合作平台,促进科研成果实质性转化。

(三)抓平台建设,创新资源加快聚集。突出科技创新战略导向,全力推动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和创新载体建设升级。一是实施高精尖项目。积极引导企业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湖南中创空天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的“6082船用带筋板型材研制”等9个项目纳入省“100个科技创新项目”建设范畴,项目计划总投资17.01亿元,累计完成14.59亿元。向全市收集2023年十大技术攻关项目需求13个。组织巴陵石化、航发长江动力、建长石化、湖南理工学院等单位,凝练推荐省科技重大项目4个。二是组建高层次平台。坚持产城互动、产研融合,构建高水平创新平台。岳麓山种业创新中心洞庭湖区域中心、湘江实验室区域创新中心、湖南洞庭食品实验室(食品工程与安全)正式落户岳阳,中南大学国家技术转移(湘阴)中心成立,全面推进岳阳国家农高区创建,湘阴顺利通过首批国家创新型县验收。三是树立高价值品牌。省级高新区实现六县市全覆盖,总数达到8个,排全省第一。培育省级科技平台13个,组建市级科技平台26个。中国航发长江动力有限公司获批“特种密封湖南省重点实验室”,组建省级重污染工业废水处理与资源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环境治理专用药剂工程技术中心、岳阳市洞庭水环境研究所新型研发机构,为长江、洞庭湖的水资源环境修复搭建了科研平台。

(四)强政企联动,服务质量更加优良。发挥政企联动优势,通过金融扶持、惠企政策、科普宣传等方式,营造全民创新的良好氛围。一是科技金融深度融合。出台《岳阳市推进<湖南省科技型企业知识价值信用贷款风险补偿改革实施办法>工作方案》,积极利用科技金融赋能企业发展,组织银企专场对接活动,我市已纳入知识价值信用贷款风补备案贷款102笔,惠及92家科技型企业,金额达3.6亿元。二是惠企政策落地落实。配合完成《湖南省高新技术发展条例》贯彻实施情况执法检查。争取全市财政预算安排科技研究与开发资金4440万元,为全市224家企事业单位争取省研发财政奖补资金5113.32万元,其中市本级为2973.81万元,分别较去年增长49.95%、346.77%。围绕省科技厅2022年创新型省份专项、省十大技术攻关项目、中央引导地方等上级项目资金上级,全面发动各创新主体申报,已争取到位市本级科技资金6275.17万元。组织“两型产品”申报培训会,并完成第十三批湖南省两型产品的推荐。组建湖南省自然科学省市(岳阳)联合基金,共推荐申报区域(岳阳市)联合基金项目99项。三是创新氛围日渐浓厚。深入推进科技特派员制度,全市组建科技专家服务团9个,加大了市派科技特派员选派力度,由原先的38人增加至92人。以科技活动周、全国科普日和科技“三下乡”等活动为载体,广泛宣传科技创新成果,截至目前,累计获批湖南省科学技术普及基地23个。今年首次成功举办2022年湖南省创新创业大赛新材料产业半决赛,聚仁化工晋级全国总决赛。

二、存在问题

一是创新主体亟需壮大。今年第一批高企申报,我市预计高企净增170家,排名全省第四,比前面的衡阳少92家,比株洲少47家,只比后面的常德多21家,前面标兵渐行渐远、后面追兵越来越近。二是高端人才依然紧缺。科技领军人才匮乏,优秀技术带头人、技能型人才不足,我市今年前三季度,在当地工作的外国高端人才和专业人才数排全省A类地区第八名。三是创新体系效能不高。财政支持方面,财政科技支出总量偏低,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差距较大。干部配备方面,因机构改革等原因,部分县市区科技局与其他部门合并,科技工作人员力量薄弱。

三、2023年工作重点

(一)加强制度创新,在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上再添新动力。落实国家《科技体制改革三年攻坚方案》等改革政策文件,全面激发各类主体创新活力。一是提升治理效能。深化科研项目管理改革,完善推广“揭榜挂帅”“赛马制”等项目组织管理新方式。二是优化政务环境。开展“科技政策落实年”活动,深化“放管服”改革,推进简政放权和“一件事一次办”改革向科技创新领域延伸。三是强化结果导向。进一步落实落细工作方案,推进各项科技指标,力争我市更多科技项目、更多科技成果获得国、省支持奖励,在全省年终考核中实现同类地区升级进位。

(二)激发创新动力,在高新技术企业培育上再上新台阶。积极引导和鼓励企业加快产业升级,培育壮大岳阳高新技术企业集群规模。一是不断增加研发投入。加大基础研究投入,健全省市自然科学联合基金运行机制,完善企业研发投入持续增长机制,落实企业研发费用税前加计扣除政策,力争2022年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保持2.41%以上。二是加大培育创新主体。充分研判高企培育形势,谋划高企申报工作,力争2023年全市高新技术企业数达800家,科技型中小企业数达1300家。三是强化科技产业链条。积极承接国家科技创新重大项目和工程,逐链征集企业重大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需求,梳理“12+1”产业链供应链关键缺失环节,建立完善市级重大技术攻关和成果转化项目库。

(三)集聚创新要素,在科技平台载体建设上再迈新步伐。高起点推进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围绕主动融入湖南省四大实验室,建设战略科技创新平台。一是抓高新园区创建。尽早完成岳阳国家高新区创建,加快创建国家热塑性弹性体技术创新中心,争创岳阳国家农高区,推进湘江实验室区域创新中心、岳麓山种业创新中心洞庭湖区域中心、湖南洞庭食品实验室(食品工程与安全)、芙蓉实验室岳阳分中心建设。二是抓研发平台建设。坚持用好现有平台和创建研发机构并重,联合高校院所构建一批政府引导、企业主体、市场导向的高水平新型研发机构。三是抓服务平台建设。提质升级湖南海凌等3家国家级孵化器,引导创建2家国家级孵化器。完善技术转移中心、中试基地、孵化器、众创空间、星创天地等各类创新服务体系,力争实现园区规模工业企业研发活动全覆盖。

(四)坚持协同高效,在重大科研成果转化上再打新胜仗。进一步深化科技成果转化体制机制改革,充分激发释放企业创新潜能,推动科技优势转化为产业发展新动能发力。一是持续深化政产学研合作。加强高校院所与市政府的产学研战略合作,加快化工新材料、先进制造等产业技术转型升级;引导汨罗工程机械配套产业园、湘阴和平江高新区主动融入长株潭发展。二是加强技术合同认定登记。进一步发挥潇湘科技要素大市场岳阳分市场作用,跟踪服务产学研合作,落实技术合同税收减免等政策,力争2023年技术合同登记额达到260亿元,技术合同登记项数达1800项。三是促进科技金融深度对接。发挥财政资金撬动作用,支持金融机构创新科技信贷产品、科技保险模式,深化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完善科技信贷风险补偿机制,力争全年知识价值信用贷款额达到5亿元。

四、未来五年谋划思路

以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为抓手,到2025年,全市新增国家农高区1个、国家高新区1个、国家技术创新中心1个和省级创新型县市区2个、省级农科园2个、省级技术创新平台35个;高新技术企业达1100家,入库科技型中小企业达1200家;创新创业投资基金规模超过100亿元,年全社会研发投入达到150亿元,占GDP比重达2.6%;培育省、市科技人才团队50个,新增科技产业人才50名,引进优秀青年创新人才200名;获得国家、省科技进步奖励50项,万人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达7件;年技术合同交易额达300亿元,占GDP比重达4.6%;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达2150亿元,占GDP比重33%。

打印】【收藏】【关闭